圣经分卷分章注解   

霞步


太26

【太26: 1-75】【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,就对门徒说……”。在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中,使徒马太说:“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,就对门徒说:‘你们知道,过两天是逾越节,人子将要被交给人,钉在十字架上’…”。“这一切的话”,指主耶稣在橄榄山上对门徒讲有关祂再来和国度赏罚的预言(24:3-15:51),主就对门徒说到祂将要在“逾越节”被害。“逾越节”是神拯救犹太人脱离埃及奴役的日子,当夜他们杀羊羔,涂血在门楣和门框上,得免被神的使者击杀(出12:21-23)。逾越节时,本来是羊羔被交和被杀,现在变成了人子被交和被钉,这是表明钉十字架的基督就是逾越节的羊羔,为我们被杀献祭,以除去世人的罪孽(约1:29)。

“那时,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”。“该亚法”是当年在任的大祭司。“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,杀祂”。人的“诡计”终究仍为神所用,成就祂的计划。“只是说,当节的日子不可,恐怕民间生乱”,“当节的日子”,指从逾越节晚餐开始的七天除酵节期间(出12:17-18)。“恐怕民间生乱”表明主耶稣很得民心。逾越节期间各地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都上耶路撒冷来过节,不易维持秩序。“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”,西门的病早已被主耶稣治好了,否则他不可能设宴待客,只是人们仍按习惯呼他“长大麻风的西门”。“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,趁耶稣坐席的时候,浇在祂的头上”。这“一个女人”就是伯大尼的马利亚(约12:3)。“极贵的香膏”就是“真哪哒”价格昂贵。“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,说:‘何用这样的枉费呢!”门徒也难免受世俗价值观的左右,将奉献给基督这样的“美事”视为“枉费”。“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,周济穷人‘”。这香膏值三十两银子(约12:5),不但极其宝贵,且是“至贵”的。而香膏用在主身上就“枉费”,“赒济穷人”就不枉费。主在许多信徒心目中的地位,竟然不如“穷人”。“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,就说:’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?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。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;只是你们不常有我”。门徒说是“枉费”的事,主竟说是“一件美事”!信徒要能分辨什么是“常有”的,什么是“不常有”的。否则会因着那些常有的机会,以致失去那不常有的机会。“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”。古时犹太人殡葬的规矩,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体,并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起来。马利亚必定从主的话得知,祂即将被钉受死,知道时日不多,所以抓住机会,趁祂还活着的时候,对祂的死表达她感激的心意。


「我实在告诉你们,普天之下,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,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,作个纪念‘」。“传这福音”,就是传主耶稣如何爱罪人,甚至将祂的命倾倒出来。“述说这女人所行的”,是述说她如何被主的爱所摸着,不惜代价地爱主。“当下,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,去见祭司长说:‘我把祂交给你们,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?‘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”。“当下”是马利亚膏抹主的时候,犹大却出卖主。“三十块钱”,即三十块银子,相当于一个奴隶的估价(出21:32)。主耶稣在犹大和祭司长的眼中,不过如同一个奴隶,仅值三十块钱而已。“从那时候,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”。马利亚是抓住机会向主献上爱,犹大是“找机会”把主交给黑暗的权势。

“除酵节的第一天,门徒来问耶稣说:‘你吃逾越节的筵席,要我们在哪里给你预备?’”“逾越节的筵席”正是主耶稣“最后的晚餐”。除酵节共有七天,“除酵节的第一天”指正月十四日日落至十五日日落,也就是逾越节(出12:15-20)。犹太人在正月十四日傍晚宰杀逾越节的羊羔,晚上“吃逾越节的筵席”。“耶稣说:‘你们进城去,到某人那里,对他说:’夫子说:我的时候快到了,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‘”。这“某人”可能是马可福音的作者马可的父亲(可14:12-16)。但这一切也是出于神的安排,是神亲自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。“我的时候快到了”指主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即将来临。“你家”可能是五旬节之前,一百二十名门徒聚集祷告的楼房(路22:12)。“门徒遵着耶稣所吩咐的就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。到了晚上,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。正吃的时候,耶稣说:‘我实在告诉你们,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’”。主说这话的用意,是盼望犹大能够悬崖勒马,不愿见他灭亡。“他们就甚忧愁,一个一个的问祂说:‘主,是我吗?’耶稣回答说:‘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,就是他要卖我”。“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”,犹太人的逾越节筵席是大家共享羊肉、饼、苦菜等食物,各人拿一小块饼蘸着盘里的调味酱吃。主明知犹大将要出卖祂,却仍与他同“蘸手在盘子里”,显出祂是何等的慈爱包容。“人子必要去世,正如经上指着祂所写的;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!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‘”。“人子必要去世”,必如经上指着祂所写的那样发生,但这绝不能为犹大卖主开脱罪责。“卖耶稣的犹大问祂说:‘拉比,是我吗?’耶稣说:‘你说的是’”。“拉比”是称呼犹太教师的一般用语,犹大没有象其他门徒那样称主耶稣为“主”。耶稣说:“你说的是。”可是犹大却没有抓住机会立时认罪悔改,却选择走向沉沦的绝路!


「他们吃的时候,耶稣拿起饼来,祝福,就擘开,递给门徒,说:‘你们拿着吃,这是我的身体’」。“饼”象征主耶稣的身体。“擘开”象征祂的身体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裂开。此时卖主的犹大已经出去了(约13:26-30),主在逾越节筵席上设立了新约圣餐,表明祂是我们真正的逾越节羔羊。“又拿起杯来,祝谢了,递给他们,说:‘你们都喝这个。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,为多人流出来,使罪得赦”。“又拿起杯来,祝谢了”,这“杯”是代表“立约的血”,新约是用主耶稣为我们所流的宝血作为立约的凭据。“为多人流出来,使罪得赦”,“因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”(1:21)。“但我告诉你们,从今以后,我不再喝这葡萄汁,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‘”。“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”,因为祂要在十字架上完成了真正的逾越节筵席。“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”,指在千年国度中,得胜者与主一同坐席的日子。“他们唱了诗,就出来往橄榄山去”。“他们唱了诗”犹太人在逾越节筵席结束时要唱“哈利路篇”,即诗篇115-118篇。“橄榄山”就在出耶路撒冷去伯大尼的路上。“那时,耶稣对他们说:‘今夜,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。因为经上记着说:我要击打牧人,羊就分散了”。“都要跌倒”,指门徒们离开主四散逃走和彼得否认主。“我要击打牧人,羊就分散了”,这是引自撒迦利亚13:7的预言。本来羊群跟着牧人走,现在牧人不在了,羊群因不认得生人的声音,就分散了。“但我复活以后,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‘”。主不单启示祂的死,也启示祂的复活。“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”,这是主应许在祂复活以后,要在加利利向他们显现。“彼得说:‘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,我却永不跌倒’”。彼得确实有与主同死的心愿,只是他因为不认识自己的软弱,才会以为自己比别人更刚强。“耶稣说:‘我实在告诉你,今夜鸡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认我’”。“今夜鸡叫以先”,是主量给彼得的一个黑暗的环境,容许他经历跌倒“三次不认我”,使他能认识自己,不敢再靠自己,而完全依靠祂。“彼得说:‘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,也总不能不认你。’众门徒都是这样说”。彼得和众门徒确实有与主同死的心志,只是他们因为不认识自己的软弱,才会说出如此的话。“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,名叫客西马尼,就对他们说:‘你们坐在这里,等我到那边去祷告’”。“客西马尼”是一橄榄园,也是主耶稣和门徒们常去之处(约18:1-2),所以犹大可以在那里找到他们。主耶稣在受死前夕,去客西马尼园向神祷告。


「于是带着彼得,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,就忧愁起来,极其难过」。“西庇太的两个儿子”就是雅各和约翰(10:2)。“就忧愁起来,极其难过”,主耶稣是神也是人,祂在人性里也会哭,也会忧伤难过。不过主在此所忧伤难过的,并不是怕死,而是怕因担罪而被父神离弃(27:46)。“便对他们说:‘我心里甚是忧伤,几乎要死;你们在这里等候,和我一同警醒’”。主耶稣希望门徒和祂“一同警醒”,为要他们“免得入了迷惑”。“祂就稍往前走,俯伏在地,祷告说:‘我父啊,倘若可行,求你叫这杯离开我。然而,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祢的意思’”。主耶稣“俯伏在地”,表示祂强烈需要向父神祷告。“求你叫这杯离开我”,“这杯”是神忿怒的杯,它原是我们该得的分,但神差遣主耶稣来到地上,就是要祂代替我们喝这杯,也就是要祂在十字架上担罪受死,故这杯也指十字架的死。“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祢的意思”,完全顺从父的旨意,这是主耶稣得胜的秘诀。“来到门徒那里,见他们睡着了,就对彼得说:‘怎么样?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?总要警醒祷告,免得入了迷惑。你们心灵固然愿意,肉体却软弱了’”。彼得愿意与主同死,却不能与主一同“警醒片时”。不能“警醒片时”的,十字架临到的时候必然会跌倒。要想免受撒但的迷惑,惟一的办法就是“警醒祷告”。

“第二次又去祷告说:‘我父啊,这杯若不能离开我,必要我喝,就愿祢的意旨成全’”。主耶稣第一次祷告是说“倘若可行”,第二次祷告是坚定的“愿祢的旨意成全”。“又来,见他们睡着了,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”。“困倦”即沉重,累着。“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。第三次祷告,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”。主为同一件事反复祷告,一直祷告进到神的旨意里。“于是来到门徒那里,对他们说:‘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(吧:或译吗?)!时候到了,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”。此刻正是主耶稣受煎熬最痛苦的时候,但祂仍然记挂门徒。门徒因为软弱,不能同主警醒,但主耶稣并不勉强他们,因为祂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上十字架,祂复活升天后,就会赐下圣灵来从里面兴起门徒。“起来!我们走吧。看哪,卖我的人近了!‘”。“起来,我们走吧”不是逃避,乃是去面对、迎接。“说话之间,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,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,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与他同来”。这“许多人”是圣殿的犹太警卫,不是罗马士兵。“那卖耶稣的给了他们一个暗号,说:‘我与谁亲嘴,谁就是祂。你们可以拿住祂’”。“亲嘴”乃是亲密和尊敬的表示,它竟被作为出卖主的“暗号”。当时天黑人多,必须要一个“暗号”,才能确保抓住主耶稣。“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,说:‘请拉比安’,就与祂亲嘴”。犹大再次称主耶稣为“拉比”。“耶稣对他说:‘朋友,你来要做的事,就做吧。’于是那些人上前,下手拿住耶稣”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,主仍然称呼犹大为“朋友”,从祂的口中找不出一句苦毒的话。


「有跟随耶稣的一个人伸手拔出刀来,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,削掉了他一个耳朵」。“跟随耶稣的一个人”就是彼得(约18:10)。“耶稣对他说:‘收刀入鞘吧!凡动刀的,必死在刀下”。“收刀入鞘罢”意即不要凭着血气肉体争战,因为“凡动刀的,必死在刀下”。“你想,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?”“十二营天使”表示很多天使,主耶稣若想要避免喝这杯的话,祂自有属天的方法来保守祂,根本无须人为祂作什么。“若是这样,经上所说,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?‘”主耶稣之所以被捕是出于自愿,为要成就父神的旨意。“当时,耶稣对众人说:‘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,如同拿强盗吗?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,你们并没有拿我”。主耶稣“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”,但犹太宗教领袖们却不敢公开抓祂。“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,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。‘当下,门徒都离开祂,逃走了”。“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”,就是“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”(赛53:12)。而众门徒之前誓死忠心的话,但试验一到“都离开祂,逃走了”。“拿耶稣的人把祂带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去;文士和长老已经在那里聚会”。主就是逾越节的羊羔,所以在被杀献祭之前,必须先送到祭司那里察看,验明确无残疾,才可作为祭物(出12:5)。“彼得远远的跟着耶稣,直到大祭司的院子,进到里面,就和差役同坐,要看这事到底怎样”。“差役”指大祭司的佣人,可能也包括圣殿的警卫。“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,要治死祂”。“公会”指由祭司长、长老和文士所组成的七十一人议会,大祭司为主席。“寻找假见证”判处死刑按律法需要两个证人(民35:30)。“虽有好些人来作假见证,总得不着实据。末后有两个人前来,说:”宗教领袖用尽一切“作假见证”,仍不能定主的罪,因为主这羔羊实在是无瑕疵、无玷污(彼前1:19)。“这个人曾说:‘我能拆毁神的殿,三日内又建造起来’”。这里的指控是故意歪曲主的话(约2:19)。“大祭司就站起来,对耶稣说:‘你什么都不回答吗?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?’”主在公会面前不为自己表白,正应验了“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,祂也是这样不开口”(赛53:7)。“耶稣却不言语。大祭司对祂说:‘我指着永生神叫祢起誓告诉我们,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?’”。大祭司清楚重建圣殿和弥赛亚有关,所以讥讽“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?”“耶稣对他说:‘你说的是。然而,我告诉你们,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,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,驾着天上的云降临‘”。主耶稣用“你说的是”肯定了大祭司的话。主又宣告祂正是预言中的那位“人子”,要在人性里受苦,也站在人子的身份地位上得胜、死而复活、升天,并要“驾着天上的云降临”。


「大祭司就撕开衣服,说:‘祂说了僭妄的话,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?这僭妄的话,现在你们都听见了」。大祭司连死了家人也不可撕开衣服(利10:6),仅在听到僭妄的话时可例外。“僭妄的话”即诽谤、亵渎神的话。“你们的意见如何?‘他们回答说:’祂是该死的‘”。“你们的意见如何?”意即你们如何宣判?“祂是该死的”,犹太人当时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,并无执行死刑的权利;所以公会宣判耶稣该死,还需要由罗马巡抚来做最后的判决和执行。“他们就吐唾沫在祂脸上,用拳头打祂,也有用手掌打祂的,说:”这些宗教徒的言行,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卑鄙、无理、邪恶的本性,同时也给我们看见,主耶稣为了拯救我们,竟然甘受如此的羞辱。“‘基督啊!祢是先知,告诉我们打祢的是谁?’”这是讥诮主的话。“彼得在外面院子里坐着,有一个使女前来,说:‘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’”。“使女”指大祭司家中的女佣人(可14:66)。“彼得在众人面前却不承认!说:‘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’”。“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”,意即我不懂你这话是什么意思。自认刚强、爱主的彼得,竟被弱小使女的一句话吓倒了,“所以,自己以为站立得稳的,须要谨慎,免得跌倒”(林前10:12)。“既出去,到了门口,又有一个使女看见他,就对那里的人说:‘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。’彼得又不承认,并且起誓说:‘我不认得那个人’”。彼得第一次只是“不承认”,现在又加上“起誓”。一次小的失败,常常会引进更大的失败。“过了不多的时候,旁边站着的人前来,对彼得说:‘你真是他们一党的,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’”。加利利人有很浓重的地方口音,与犹太地的人明显不同。“彼得就发咒起誓的说:‘我不认得那个人。’立时,鸡就叫了”。彼得第三次否认主,比第二次更厉害。“发咒起誓”指极力的发誓,程度比第二次的“起誓”更严重。“彼得想起耶稣所说的话:‘鸡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认我。’他就出去痛哭”。主借着“鸡叫”提醒彼得对祂的亏欠,今天主也会借着遭遇和环境提醒我们。为此,愿我们今天在失败的环境中,都要被主提醒,要“想起耶稣所说的话”,从心里忧伤痛悔“出去痛哭”,这样我们就能在主里继续往前,永远忠心跟从主!阿们!


<祭司图谋杀害耶稣>

读经「太26: 1-35」“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,就对门徒说:'你们知道,过两天是逾越节,人子将要被交给人,钉在十字架上‘……”。在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的这段经文中记载了,祭司图谋杀害耶稣;以及爱主的马利亚用极贵的香膏献给耶稣;还有犹大出卖耶稣;耶稣和门徒同度逾越节,并设立圣餐;耶稣预言彼得三次不认主。使徒马太首先说:“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,就对门徒说:‘你们知道,过两天是逾越节,人子将要被交给人,钉在十字架上。‘那时,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。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;只是说:‘当节的日子不可,恐怕民间生乱’”。当主耶稣对门徒讲了,有关祂再来和国度赏罚的预言后,就对门徒说到祂将要在“逾越节”被杀。“逾越节是神拯救以色列脱离埃及奴役的日子,当夜他们宰杀羔羊,涂血在门楣和门框上,得免被神的使者击杀(出12:21-23)。逾越节本来是羔羊被杀,现在变成了“人子将要被交给人,钉在十字架上”,表明主耶稣就是“逾越节的羔羊”。那时,“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”,他们用诡计策划要杀害耶稣,他们虽算计不在逾越节杀耶稣,因“当节的日子不可,恐怕百姓生乱”。但后来还是失算,因神的话必须应验,主耶稣是神的羔羊,为着除去世人的罪孽,要在逾越节被杀。人的罪恶计谋,不但不能破坏神的计划,反而成就了神的定旨,耶稣,神的羔羊必须在逾越节被杀。约翰福音1:29说:“次日,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,就说:'看哪,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的!'”哥林多前书5:7又说:“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”。神当日用羔羊的血拯救以色列人,照样祂现在用主耶稣的宝血来拯救我们。以色列人倚靠羔羊得救,我们倚靠主耶稣得救。主耶稣基督已经代替我们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了,救恩已经成功了,凡肯接受祂作你个人的救主的,都必得救!


接着马太讲到爱主的马利亚用极贵的香膏献给耶稣:“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,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,趁耶稣坐席的时候,浇在他的头上”。就在主耶稣即将走向十字架的时候,在伯大尼有一个长大麻风的西门,为了报答耶稣的医治之恩,就在自己家里给耶稣摆设了筵席,这时“有一个女人”就是马利亚,她拿着一玉瓶“极贵的香膏来,趁耶稣坐席的时候,浇在祂的头上”。这“极贵的香膏”,就是“真哪哒”价格昂贵,但马利亚因着爱主,就将最好奉献给耶稣。这里的“趁”很重要,说明马利亚爱主是及时的,抓住了机会。另一位抹大拉的马利亚在耶稣死后想要去膏主,却没得机会(可16:1)。可是“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,说:‘何用这样的枉费呢!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’”。门徒觉得马利亚用极贵的香膏膏在耶稣身上是“枉费”,意思就是浪费,门徒竟然认为这香膏用在耶稣身上是一种浪费!他们还以“周济穷人”为理由来为自己辩解。但“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,就说:‘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?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。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,只是你们不常有我。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,是为我安葬作的”。主耶稣屡次提到自己将会被杀,第三日复活,门徒却不留心听,彼得还尝试阻止耶稣,差一点就被撒旦利用成了主的绊脚石(太16:23)。但马利亚留心听主耶稣的话和有关祂的预言,所以她就把握时机以香膏来膏主,表明她对主的爱。因此主说:“我实在告诉你们:普天之下,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,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,作个纪念。”那么今天我们是否留心听主的话和明白主的心意呢?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做了许多的事,但我们是否想过为主做一件“美事”,得着主的记念呢?马利亚用香膏膏主,她对主的爱是贵重的爱、感激的爱、明确的爱、及时而坚定的爱。马利亚当时是那么地爱这位还未为她死的主,相比之下,若我们今天不爱这位已经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,我们真是“可诅可咒”!(林前16: 22)


然而就在马利亚将香膏浇在主身上时,犹大却要出卖耶稣。“当下,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,去见祭司长,说:‘我把他交给你们,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?’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。从那时候,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”。可见犹大真是一个可耻、卑贱的人,居然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待这位造他又爱他的主,犹大卖主与马利亚的爱主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。 今天虽然我们不会为了三十块钱而出卖主,可是有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工作的忙碌、生活的压力、世界的诱惑、情欲的需要而出卖主,所以我们要很小心!因此我们今天都要向爱主的马利亚学习,趁着还有今天,将自己完全献给主,并且要尽心尽意尽力的去爱主!之后马太讲到耶稣和门徒同度逾越节,并设立圣餐:“除酵节的第一天,门徒来问耶稣说:‘你吃逾越节的筵席,要我们在哪里给你预备?‘耶稣说:’你们进城去,到某人那里,对他说,‘夫子说:我的时候快到了,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。’门徒遵着耶稣所吩咐的,就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”。“除酵节”共有七天,“除酵节的第一天”指正月十四日日落至十五日日落,也就是逾越节(出12:15-20)。犹太人在正月十四日傍晚宰杀逾越节的羊羔,晚上“吃逾越节的筵席”。这次主耶稣将旧约“逾越节的筵席”转变为新约“主的晚餐”,即主耶稣亲自设立的圣餐。逾越节的筵席是“影儿”,主的晚餐是“实体”,逾越节被杀的羊羔不能除去人的罪,主的晚餐是,主耶稣为罪人己经献上一次永远的赎罪祭,凡信祂的人罪得蒙赦免。“到了晚上,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。正吃的时候,耶稣说:‘我实在告诉你们: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。’他们就甚忧愁,一个一个地问他说:‘主,是我吗?’耶稣回答说:‘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,就是他要卖我。人子必要去世,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,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!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。’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:‘拉比,是我吗?’耶稣说:‘你说的是’”。可是犹大没有抓住机会立时认罪悔改,却选择走向沉沦的绝路!


而在“他们吃的时候,耶稣拿起饼来,祝福,就擘开,递给门徒,说:‘你们拿着吃,这是我的身体。’又拿起杯来,祝谢了,递给他们,说:‘你们都喝这个,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,为多人流出来,使罪得赦”。这里主说:“你们都喝这个”,意思是凡是蒙主救恩的人都要喝这杯。这“约”是新约,旧约是用牛羊的血立的,作神与人立约的凭据。(来9: 19),但新约是用基督的血立的。旧约的血是为少数人流出,摩西在西乃山说,“这是立约的血,是神…与你们立约的凭据”(出24: 8)。“你们”是指以色列人。但基督的血是为“为多人流出”,就是为普天下人的罪作了赎罪祭(约壹2: 2)。主在十字架上所流出的宝血,使信祂之人的罪得蒙赦免,从此神的一切福分,甚至祂的自己,都作了我们杯中的分,故称之为“救恩的杯”。然后主说:“我告诉你们:从今以后,我不再喝这葡萄汁,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‘”。这表示主将要受死,但这不是永别,将来主必根据祂的应许,和我们在新的国度里见面,一同欢喜快乐。最后“他们唱了诗,就出来往橄榄山去。”今天神的羔羊耶稣,救赎罪人脱离了神的忿怒和永刑!因此我们都要宝贵、纪念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所成全的救赎之工,我们就要赞美祂、来享受祂!随后耶稣预言彼得三次不认主:“耶稣对门徒说:‘今夜,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。因为经上记着说:‘我要击打牧人,羊就分散了。’但我复活以后,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。”这里主预言门徒要因祂被捉拿,受审等而分散,跌倒,但这正是应验先知预言(亚13: 7)。主也应许,在祂复活以后,要在加利利向他们显现。这时“彼得说:‘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,我却永不跌倒。’耶稣说:‘我实在告诉你:今夜鸡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认我。’彼得说:‘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,也总不能不认你。’众门徒都是这样说”。可见他们都以为自己不会不认主。但后来彼得就在当天夜里三次否认了主耶稣,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厉害。彼得的自信被打碎了,肉体里的彼得跌倒了。主借着“鸡叫”提醒彼得对祂的亏欠。甚愿我们今天都要求主,让我们看到自己软弱的本相,并要时时谦卑在主面前,在每件事上都要倚靠主!阿们!


<主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>

读经「太26: 36-75」“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,名叫客西马尼,就对他们说:'你们坐在这里,等我到那边去祷告'……。”在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的这段经文中记载了,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,以及犹大带人捉拿耶稣,耶稣被捕受大祭司审问,还有彼得三次不认主。使徒马太首先说:“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,名叫客西马尼,就对他们说:‘你们坐在这里,等我到那边去祷告‘”。主耶稣在设立圣餐之后,就带领门徒来到一个“名叫客西马尼”的地方祷告。因为圣餐后,犹大已出去了,主知道,他会马上带人来抓祂,祂就要面对被抓、受辱、受苦、受死。此时主必须做的,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“祷告”。于是主就 “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,就忧愁起来,极其难过,便对他们说:'我心里甚是忧伤,几乎要死,你们在这里等候,和我一同警醒。'”这里主耶稣主动向门徒打开自己的心,因祂知道自己马上就要上十字架了,这次祷告对祂是决定性的。“祂就稍往前走,俯伏在地祷告说:'我父啊,倘若可行,求你叫这杯离开我;然而,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'”。这是圣经记载中主耶稣唯一的一次“俯伏在地”,表示祂强烈需要向父神祷告。耶稣的祷告从“我父啊”开始,表明祂心里有绝对的信心,知道祂与父神的关系。耶稣祷告求父将“这杯离开我”,显然这就是“我的意思”,主耶稣非常真实地把自己的意思,向父倾诉、哀求。但这里的“然而”非常重要,表示主经过祷告有了一个转折,因此使祂更认定“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”,这就是主第一次祷告的结果。那么主耶稣当时为什么“忧伤,几乎要死”呢?因为主耶稣所要面对的痛苦,不是肉身鞭打的痛苦,而是众人的罪孽都归到祂的身上。而且更深的痛苦是,我们的罪恶叫父神掩面不看祂的爱子,好像神离弃了祂。这也是为什么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呼喊:“我的神!我的神!为什么离弃我?”这就是叫主耶稣最痛苦的原因。因为祂必须忍受和父神的分离,必须忍受我们所有的罪孽都归到祂身上,玷污祂圣洁的生命,这是让主极为痛苦的。主是无罪的,但祂要背负世人所有的罪,如圣经所记,“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”(赛53:6)。世人的一切恶毒、诡诈、凶残,一切见不得人的污秽、贪婪、自私,一切对神的不信、背逆和不顺服,都要加到主耶稣的身上。父对罪恶一切的忿怒和惩罚都要倾倒在祂身上,包括与父隔绝。这就是主耶稣忧伤几乎要死的原因。当年主耶稣要门徒明白祂的心,今天圣灵同样要我们好好地去体贴主的心,要叫我们明白主耶稣的牺牲有多大,代价有多大,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知道神的爱究竟有多大!


而主“来到门徒那里,见他们睡着了,就对彼得说:‘怎么样?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?总要警醒祷告,免得入了迷惑,你们心灵固然愿意,肉体却软弱了。’第二次又去祷告说:‘我父啊,这杯若不能离开我,必要我喝,就愿你的意旨成全’”。主在第二次祷告中不再提自己的意思,完全顺服父的旨意。主“又来见他们睡着了,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。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。第三次祷告,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”。主为了真正顺服神,需要不断用祷告来坚固。因此主耶稣在祷告之后,所有的“忧伤”全都放下了,祂就能坚定不移,毫无畏惧,准备走向十字架。“于是来到门徒那里,对他们说:‘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!(“吧!”或作“吗?”)时候到了,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。起来,我们走吧!看哪,卖我的人近了’”。主耶稣经过客西马尼园的祷告,祂完全顺服神的意思,这样就保证了十字架的得胜!从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中我们看到,主耶稣因为你我的罪要受这么大的苦,“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,怎能逃罪呢?”我们也看见神的大爱,居然让祂的爱子亲自来担当我们的罪,我们的心真的被神的爱所震撼,也使我们更爱主,对神和祂的救恩更有信心!主耶稣在受死前,对门徒的嘱咐是:“总要警醒祷告,免得入了迷惑”。今天在这样的世代里,有太多试探、引诱和迷惑,我们若不警醒祷告,我们很容易就入了迷惑,很容易随着我们自己的软弱。因此我们今天不但要看重神的救恩,要明白主耶稣为我们所受的苦,我们还要谨记主耶稣的嘱咐,要“警醒祷告”,并且要把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,运用在自己的祷告生活中,这样我们才可能有一个得胜的生活,荣耀主的名!


接着马太讲到犹大带人捉拿耶稣:“说话之间,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,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,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与他同来。那卖耶稣的给了他们一个暗号,说:‘我与谁亲嘴,谁就是他。你们可以拿住他。’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说:‘请拉比安’,就与他亲嘴”。犹大在索价三十块钱后,就带人到客西马尼园来捉拿耶稣,将耶稣出卖。来的人中带着刀棒,他们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而来,显然他们有周详的计划。这时犹大与耶稣“亲嘴”。“亲嘴”本来是为表示友谊、爱情、关心、亲切,可是犹大这一次的“亲嘴”,却是和那些来捉拿耶稣的人早经商议妥当的一个暗号。因为同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还有十一个门徒,而且是在黑暗的深夜里,实在不容易分辨,所以犹大用“亲嘴”为暗号出卖耶稣。虽然如此,主耶稣却没有一句斥责犹大的话,祂反而称他为朋友,“耶稣对他说:‘朋友,你来要作的事,就作吧!’于是那些人上前,下手拿住耶稣”。主给犹大最后一次悔改的机会,可惜犹大却没有到主面前来认罪悔改。一个已经是主的门徒,几乎要进入天堂的人,最后却进了地狱!而这时彼得“伸手拔出刀来,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,削掉了他一个耳朵”。彼得想用刀对刀,但主说:“收刀入鞘吧!凡动刀的,必死在刀下”!又说:“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?若是这样,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?”主若是想要避免喝这十字架的苦杯,祂自有属天的方法来保守自己,根本无须人为祂作什么。所以主不是不能救祂自己,而是祂不肯违背神的旨意,这样圣经上的话就应验在主的身上,我们也能够在主面前得着救恩!之后“耶稣对众人说:'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,如同拿强盗吗?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,你们并没有拿我。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,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。'”主在此指出,这些人根本不必劳师动众,在夜里来捉拿祂,因为过去祂天天都在圣殿里教训人,他们却不敢公开抓祂,“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,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”。可是“当下,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”。之前彼得和众门徒那些誓死忠心的话,现在试验一到“都离开祂,逃走了”。


主耶稣在被抓之后,就被带到大祭司那里受审:“拿耶稣的人把他带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去,文士和长老已经在那里聚会。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,直到大祭司的院子,进到里面,就和差役同坐,要看这事到底怎样。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,要治死他”。当时犹太人的规矩是在白天公开场合审问犯人,耶稣竟是在夜被带到大祭司那里受审,而宗教领袖早已在那聚集等候。这群人想置耶稣于死地,就急于寻找指控祂的证据,为要使这宗案件在呈交罗马巡抚作进一步裁决时,可以判决祂,因犹太人当时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并无执行死刑的权利。“虽有好些人来作假见证,总得不着实据。末后有两个人前来,说:‘这个人曾说:‘我能拆毁 神的殿,三日内又建造起来’”。这“两个人”,指证耶稣曾对圣殿说过的话,他们似乎找到控告耶稣的罪证,却是故意歪曲主的话。因圣殿在犹太人的心目中,是最神圣的,所以任何对圣殿不敬的话,可以构成亵渎罪。若耶稣对他们的指控不加答辩,他们想以此把祂定罪也就不能成功。所以“大祭司就站起来,对耶稣说:'你什么都不回答吗?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?'耶稣却不言语”。主不为自己申辩,祂那样地默默无声,正应验了“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,祂也是这样不开口”(赛53:7)。而“大祭司对祂说:'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,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?'耶稣对他说:'你说的是。然而,我告诉你们,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,驾着天上的云降临'”。主对一切的诬告,一概不予回答,但是对“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?”这个问题,祂就明确地给了肯定的答复:“你说的是”。并且向他们宣告:“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,驾着天上的云降临”。同样基督是“神的儿子”,也是我们最关键性的见证,我们决不可在这个见证上让步,一让步,所有的真理都要变成虚空。而大祭司听了主的这个回答后,“就撕开衣服,说:‘他说了僭妄的话,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?这僭妄的话,现在你们都听见了。你们的意见如何?’他们回答说:‘他是该死的‘”。律法规定大祭司连死了家人也不可撕开衣服(利21:10),仅在听到僭妄的话时才可。这“僭妄的话,”意即诽谤、亵渎神的话。大祭司与那些宗教领袖认定耶稣是普通人,而耶稣说祂就是“神的儿子基督”,这就是“僭妄的话”,所以众人一致公认“祂是该死的”,这样他们就达到审问的目的:杀害耶稣。于是“他们就吐唾沫在祂脸上,用拳头打祂;也有用手掌打祂的”。并且还讥讽祂说:“基督啊,你是先知,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?”圣洁无罪的主,为要拯救你和我,甘愿忍受诸般痛苦:受辱、受伤、受冤、受屈,主尝尽了所有仇敌给祂的攻击。主为的是让我们这些堕落无望的人能够得到拯救!面对主这样伟大的爱,我们岂能不爱祂?因此今天我们不但要看到主为我们所受的羞辱和所受的苦,认识主的爱,我们也要来单单爱我们的主,要珍惜所得的救恩,要服事主,为主而活!


最后马太讲到彼得三次不认主:“彼得在外面院子里坐着,有一个使女前来说:‘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。’彼得在众人面前却不承认,说:‘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’”。彼得跟随主三年多的时间,绝大部分时间是看见主的荣耀,主行神迹,有这么多人听主讲道,有这么多人跟随主,这么多人需要主。现在他在大祭司该亚法的院子里面看到主受到羞辱时,却是那样的默默无声。彼得从一个局面里面,突然转到一个他完全没想到、也没有预备好要来面对的局面,所以彼得整个人的本相就完全被暴露出来。还不用兵丁来威胁他,不过是使女说:“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。”彼得就在众人面前不承认主。之后彼得“出去,到了门口,又有一个使女看见他,就对那里的人说:‘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。’彼得又不承认,并且起誓说:‘我不认得那个人。’过了不多的时候,旁边站着的人前来对彼得说:‘你真是他们一党的,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。’彼得就发咒起誓地说:‘我不认得那个人‘”。彼得第一次只是“不承认”,第二次又加上“起誓”,第三次还“发咒起誓”,程度越来越严重。彼得三次不认主,这是何等伤主的心,然而因着主的爱,为了帮助彼得, “立时,鸡就叫了。”此时,彼得听见鸡叫的声音就“想起耶稣所说的话:‘鸡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认我。’他就出去痛哭”。彼得想到主的恩爱和自己的失败,他再无法抑制自己,“就出去痛哭”。这是他悔改的痛哭,可见他内心是爱主的。而彼得三次不认主,四卷福音书都有记载,神没有刻意隐藏神仆人们的失败,而是让我们看见一个失败的人,神仍然爱他,一个失败的人,仍然在神的手中,可以被神挽回,成为一个更刚强、更爱主的人。以至彼得重新站起来之后,他刚强、他勇敢、他跟从主到最后,甚至为主殉道,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激励。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败,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的失败呢?如果我们只是用人都会软弱、会失败做借口,对罪、对失败任凭它存在,或是为自己辩解,那么我们永远不会从失败中出来,我们也不会像彼得一样在失败之后, 转变成为一个这么刚强的门徒。为此,愿我们今天在失败后,都要到主面前来真心的认罪、悔改。我们还要看到自己软弱的本相,并要时时到主面前来,听主的话,体会祂的心,在每件事上都要倚靠主!阿们!


Share by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