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经分卷分章注解   

霞步


来6

【来6: 1-20】【所以,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,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,不必再立根基,就如那懊悔死行、信靠神……。】在希伯来书第六章中,圣经作者因之前责备那些不长进,停留在属灵婴孩阶段的信徒,在此他就鼓励他们说:【所以,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,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,不必再立根基,就如那懊悔死行、信靠神、各样洗礼、按手之礼、死人复活,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。神若许我们,我们必如此行。】因那些信徒在信主这么久后,属灵生命仍旧非常的幼稚,这是由于他们一直停留在基督道理的开端,所以作者说:“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”。基督的道理我们不能离开,我们要离开的是“基督道理的开端”,就是不要停留在真理的初步阶段,而是要“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”,“竭力进到”,是劝勉信徒努力达到完全的地步,就是竭力作能吃干粮的人。“不必再立根基”,得救的根基只有一个,是已经立好的,不必再立,也没有人能再立(林前3:11)。“就如…各等教训”,表明这里所提的六样开端要道只是举例,并非只有这六样是开端要道。“懊悔死行”,“懊悔”指悔改,就是心思的转变。“死行”,是指指各种犯罪的行为(弗2:1),体贴肉体的行事(罗8:6),拘守律法的字句而不明其精意。“悔改死行”,是指认识到人的一切行为都会导致死亡,所以必须悔改,转离罪恶,“信靠神”,这是基本要道之一。“各样洗礼”,这既属乎基督教的基本道理,当然不会指犹太人的洗礼说的,这些洗礼应该是指信基督而受洗的洗礼(太28:19)。“按手之礼”,包括授予教会中的职份之时(徒6:6)、差遣出外作工之时(徒13:3)、传递恩赐之时(提前4:14)等。“死人复活”,指所有的人到末日都要复活,义人复活得生,恶人复活定罪(约5:25-29)。“永远审判”,指将来的审判,包括信徒要在基督台前受审判(林后5:10),罪人要在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(启20:11-12)。这里所列举的道理,都是基本要道,但信徒不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要道的开端,就以为满足,应当竭力离开开端,进到完全的地步。“神若许我们”,表示完全倚靠神。“我们必如此行”,是指“离开基督道理的基础,竭力进到成熟的地步”。神盼望祂的儿女长大成人,在追求属灵的事上有长进。


【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、尝过天恩的滋味、又于圣灵有分,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、觉悟来世权能的人,若是离弃道理,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。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,明明地羞辱祂。】这里“论到那些”,显明这里所论及的人,是另外一班人,他们的情形比那些在基督里仍吃奶的人更不如。只能吃奶的信徒,不过是停在“开端”上,而这些连开端也没有的人,必定不是真信徒。然而他们也“已经蒙了光照”,“光照”就是指福音真理的光照,这并不表示蒙了光照的人,就是已经接受了福音之光的人,他们不过看见福音真理的亮光,得知基督是救主,已经知道什么是罪,或有过一次知罪的经历,却没有悔改信耶稣,所以他们不是真信徒。“尝过天恩的滋味”,这些人在教会中一再听到关乎基督救恩的真道,实在是尝过天恩的滋味。但这样的人,却没有接受耶稣作他们的主,主的生命没有在他们里头,他们就没有重生得救。“又于圣灵有分”,这不是指圣灵内住,而是经历圣灵的工作。圣灵的工作有时在聚会现场临到所有人,无论他们是否已得救,所以不表示只限于相信主的人。很多人在这过程中与圣灵有份,但内心仍然刚硬地拒绝神的工作。“尝过神善道的滋味”,就是知道神的道之美好,但这等人却没有接受神的道,没有悔改信福音,所以仍没有得救。“觉悟来世权能”,就是觉悟神永远的权能,就是神对罪恶的刑罚和审判。而他们却没有因对神的权能领略了,就悔改信耶稣,这样的人对神的心会变得更刚硬,因此作者说:“若是离弃道理,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”,这“离弃道理”,就是离弃真理,就是弃绝神,弃绝救恩。这样的人“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”,也就是说,不能再有悔改得救的机会了。“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,明明地羞辱祂”。主耶稣已复活升天,绝非任何人有能力再把衪钉在十字架上,羞辱衪了。而那些离弃真理,弃绝主的人,他们就如当时弃绝主的人一样弃绝主,羞辱主,就等于重钉主在十字架上。


【就如一块田地,吃过屡次下的雨水,生长菜蔬,合乎耕种的人用,就从神得福;若长荆棘和蒺藜,必被废弃,近于咒诅,结局就是焚烧。】这里作者用比喻说明上文那些“离弃道理”的人,他们的结局将会何等的悲惨。“田地”,可比作人的心(太13:19)。“雨水”,可比作神的道(约3:5)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,就是人的心多次听到神的道。“生长蔬菜”,这些人因心里埋藏着好的种子,所以吃过屡次下的雨水之后就能长出蔬菜来,没有辜负所受的恩典。“合乎耕种的人用”,就是合乎主的要求与期望。“就从神得福”,就是从神得着永生,以及得永生之后,所能得着的一切属灵福气(弗1:3)。“若长荆棘和蒺藜”,就是那些人屡次听道,却未因听了神的道有改变,反而更加硬心,不肯接受主的救恩,结局就是“必被废弃”,这就是马太福音7:19所说的: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,就砍下来,丢在火里】。“近于咒诅”,是趋近于或近向于咒诅,这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是趋近于“咒诅”,走向灭亡的人。“结局就是焚烧”,指永火的刑罚。【亲爱的弟兄们,我们虽是这样说,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,而且近乎得救。】作者在讲了田地的比喻之后,就说:“亲爱的弟兄们…”,也就是说,你们这些“亲爱的弟兄们”,是与前面所说的“那些人”有区别。“虽是这样说,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”。虽然作者把那些离弃道理之人的情形和结局向他们说,却深信他们的行事“强过这些”。所以作者要这样向信徒讲到那些人的情形,是要警戒他们,使他们以那等人为鉴戒。但作者却深信,这些“本该作师傅”却仍作婴孩的信徒,仍强过那些离道不信的人。“而且近乎得救”,这里的“近乎”,不是说他们不过是趋近于得救,而是说已经得着神完全的救恩。作者之所以做出如此的判断是:【因为神并非不公义,竟忘记你们所做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,就是先前伺候圣徒,如今还是伺候。】这表示公义的神不会忘记他们凭爱心“所作的工”,“就是先前伺候圣徒,如今还是伺候”。在此“伺候圣徒”,是指供应在物质上有需要的圣徒,诸如赒济、接待等。“为祂名所显的爱心”,说明神看对祂子民的爱心行为,就如作在祂身上。


【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,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,一直到底。并且不懈怠,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。】“显出这样的殷勤”,就是要他们的爱心,在伺候圣徒的事上,要继续不断地显出。“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,一直到底”,是指他们的盼望是借着不断显出信心和爱心的工作而得以满足,又借着长久忍耐并坚持到底来等候神应许的实现。“并且不懈怠”,意思是,不但要在属灵的德行上有已往已经显出来的“殷勤”,且不可因“殷勤”追求所得着的成就,而渐渐“懈怠”放松自己。“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”。那些凭信心和忍耐的人,就是指古时的属灵伟人,他们为神的应许,而在灵德上殷勤追求,并且存着信心和忍耐的态度而殷勤,一直到底,信徒就要效法他们的榜样。【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,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,就指着自己起誓,说:‘论福,我必赐大福给你;论子孙,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。’这样,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,就得了所应许的。】这里作者以信心的始祖亚伯拉罕为例。“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”,指神应许赐给亚伯拉罕众多子孙(创22:17-18)的时候。“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”,因神是独一的真神,万王之王,万主之主(启19:16)。“起誓”,是为强调这应许是不更改的(创22:16)。“就指着自己起誓,说”,神的话本身是绝对可靠的,所以神起誓就使得祂的话加倍可靠,神的应许,因神的誓语,就像祂自己的存在一样确定。“论福,我必赐大福给你;论子孙,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”。这是引自创世记22:17,神应许赐福给亚伯拉罕,使他的子孙众多。“这样,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,就得了所应许的”。“恒久忍耐”,亚伯拉罕从神应许得后裔生以撒,他就长久凭信心和忍耐等候,到了一百岁的时候,“就得了所应许的”,指生下儿子以撒(创17:19)。而在作者写本书信时,亚伯拉罕不但已经有了许多属肉体的子孙,而且已经有数不过来像天上的众星那样多的属灵子孙,就是那些照着亚伯拉罕信心的踪迹而行的信徒们(罗4:12),所以亚伯拉罕确是已经“得了所应许的”。


【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,并且以起誓为实据,了结各样的争论。照样,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,就起誓为证。借这两件不更改的事,神决不能说谎,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、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。】“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”,否则这个誓言就毫无价值。“并且以起誓为实据”,“实据”,是法律用词,指一个合法的证据。“了结各样的争论”,是指起誓的目的是在于了结一切的争执。“照样,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,就起誓为证”。这“照样”的意思是,人如何借起誓证明他说话的实在,使对方信任不疑,以求所有争论的问题能完满解决,“照样”,神实在乐意向“承受应许的人”,显明“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”,所以祂降卑自己,照人的方法“起誓为证”。“借这两件不更改的事”,就是神的应许和神的誓言。“神决不能说谎”,就是说在这些事上神决不会撒谎,这样就叫我们“大得勉励”,就是可以持续不断地借着神的应许,以及神的“起誓为证”,得到极大的鼓励,相信神在亚伯拉罕身上做成的事情,也必将成就在我们身上。而这里“大得勉励”的人,就是那些“逃往避难所”的人,即已经进入基督十架救恩的人,也是“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”。“持定”,是强调在神主权之下人的责任。


【我们有这指望,如同灵魂的锚,又坚固又牢靠,且通入幔内。作先锋的耶稣,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,就为我们进入幔内。】这里作者用一个比方,帮助读者了解什么是 “摆在前头的指望”。这个“指望”,对我们的生命来说,“如同灵魂的锚”一样。一艘船有了锚,才会停泊得 “又坚固又牢靠”。“坚固”的意思是不摇动,“牢靠”的意思是被固定得十分稳妥。同样我们的灵魂也需要有一个这样的“锚”,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信心坚定,生命稳固。对于船来说,锚被抛在水中,才能够使它坚固牢靠,而我们“灵魂的锚”是“通入幔内”,这“幔内”,是指至圣所,“通入幔内”,就是进入至圣所,到达神面前。“作先锋的耶稣,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,就为我们进入幔内”。耶稣基督是我们进入天上幔内的“先锋”,祂既已经为我们进入天上的至圣所,又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(10:20),就使一切跟随祂的人,都能坦然进入至圣所,在今世与祂保持亲密的属灵交通,在永世里与祂永远的同在。而这位“为我们进入幔内”的耶稣,是“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,成了永远的大祭司”。“麦基洗德的等次”在下一章有详细阐述。主耶稣作先锋,祂“为我们进入幔内”,祂开了通往荣耀的路,祂已经进入了荣耀。为此,愿我们今天都要凭着信心,紧紧跟随主耶稣,更要深信神的应许必定实现,因为这是神向我们“起誓为证”的!阿们!


<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>

读经【来6: 1-12】【所以,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,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……。】在希伯来书第六章的这段经文中,作者劝勉那些在基督里仍作婴孩的信徒,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,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,就是追求在灵命上长大成人。作者又特别严重地警告那些已经蒙了光照而离弃道理的人,他们的结局将会极其悲惨。作者首先说:【所以,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,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,不必再立根基,就如那懊悔死行、信靠神、各样洗礼、按手之礼、死人复活,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。神若许我们,我们必如此行。】这“所以”是承接上文。既然那些在灵性上为婴孩,不长进的人,不熟练仁义的道理,但那些在灵性上长大成人的人,就心窍通达,能分辨好歹。所以那些在灵性上为婴孩的,现在就当“离开基督的开端,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”。作者在这里说“我们”,他把自己也包括在需要离开开端,进到完全,因此每个信徒都不要自以为满足,而是要“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”,也就是说,信主的人不能老是停留在初信的地步,而是要竭力追求生命成长到完全。“基督道理的开端”,是指关乎基督的最基本的道理。有些人在基督的道理上还未进入“开端”,他们须要进入开端,但那些已经进入开端的,就须要“离开”开端。“离开”,就是不要停留在这个基本的道理上面。就如有人决志了,受洗了,得救了,然后就停留在这里,从来没有想到过应该怎样作一个背着十字架跟从主的基督门徒,如何委身于基督,如何活出与蒙召的恩相称的基督徒生命,如何遵行基督为门徒所颁布的福音使命,那么他就还没有“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”,还是婴孩,就不能进到完全的地步。因此“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”的前提,就是“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”。“竭力进到”,就是努力达到某种程度、某种标准或某种地步,此处是劝勉我们竭力作能吃干粮的人。“进到完全的地步”,指在生命上完全长大成人。而神所要的基督门徒,不是“吃奶的婴孩”,而是要“长大成人”的人,就是要离开开端,进到完全的人。“不必再立根基”,因为得救的根基只有一个,是已经立好的,不必再立,也没有人能再立(林前3:11)。


接著作者讲到六样“开端”的要道:“就如那懊悔死行、信靠神,各样洗礼、按手之礼、死人复活,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”。这些都基督道理的开端,是不可少的真理,作者所以只举出这六样,是因为这几样道理是开端要道中比较主要的。“懊悔死行,信靠神”;“懊悔”就是悔改的意思。“死行”,是指死在罪中之人的行事,所以这样的“死行”,必须悔改,不可再犯。信主得救之后,也须要常常悔改各种“死行”,这是基本要道之一。“信靠神”,就是对神信而顺服。“各种洗礼”,是指信基督而受洗的洗礼(太28:19),和圣灵与火的洗礼等(太3:11),这也是基本要道之一。“按手之礼”,就是关于按手方面的真理。“死人复活”,包括义人的复活(路14:14),和最后大审判的复活(启20:5-6)。“永远审判”,指将来的审判,包括信徒要在基督台前受审判(林后5:10),罪人要在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(启20:11-12)。这些都是基督道理的基本要道,所以这些教训我们都要知道,但信徒更要过一个过委身于基督的门徒生活,进入一个活出真理的生命阶段。如果信徒在信主几年后仍旧在讨论:“洗礼的意义是什么?信主的人会不会复活?到底有没有审判?”这就说明他还继续停留在基督道理的开端,也显明他没有属灵上的追求,没有进到完全地步。可惜今天有许多人只停留在开端不再往前追求,还自我安慰说: “靠恩典得救便足够了!”但你要知道既从真理入门,就要竭力向前,达到完全的地步,这才是神所喜悦的。接著作者指出:“神若许我们,我们必如此行”,意思是说,神若真的要让我们离开“开端”,即吃奶的阶段,“进到完全”,即长大成人的阶段,我们就要顺从与遵行神的旨意,这样我们就必能“进到完全的地步”。这里作者强调生命成长的主权在乎神,也指出在神主权之下人的责任,即“如此行”,而“如此行”的结果,就是已离开了“开端”,进到“完全的地步”!


接著作者就特别严重地警告那些已经蒙了光照而离弃道理的人,他们的结局将会极其悲惨。他说:【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、尝过天恩的滋味,又于圣灵有份,并尝过 神善道的滋味,觉悟来世权能的人,若是离弃道理,就不能叫他们重新懊悔了,因为他们把 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,明明地羞辱他。】作者在这里用“论到那些”,和“他们”,显明这里所论及的人,是另外一班人。受了许多的栽培,仍只能吃奶的信徒,不过是停在“开端”上,而这些连开端也没有的人,必定不是真信徒。然而他们也“已经蒙了光照”,“光照”就是指福音真理的光照,这并不表示蒙了光照的人,就是已经接受了福音之光的人,他们不过看见福音真理的亮光,但未必是因所蒙的光照得救的人。【耶稣又对众人说,我是世界的光。跟从我的,就不在黑暗里走,必要得着生命的光。】(约8:12)耶稣在地上的时候,犹太人都蒙了这光照,但并非每个人都得救。“尝过天恩的滋味”,这些人在教会中一再听到关乎基督救恩真道的教训,实在是尝过天恩的滋味。但这样的人,却没有接受耶稣作他们的主,主的生命没有在他们里头,他们就没有重生得救。“又于圣灵有分”,“有分”是指在圣灵某些方面的工作有分。这些人虽有分于圣灵的工作,但无分于圣灵的印记,圣灵的印记是得救的信徒所独有的(林后1:22),所以这些人当然不是重生得救的人。“尝过神善道的滋味”,就是知道神的道之美好,但这等人未必接受神的道,没有悔改信福音,所以仍没有得救。“觉悟来世权能”,就是觉悟神永远的权能,以及神对今世与来世的一切统治权柄。而他们却没有因对神的权能领略了,就悔改信耶稣,这样的人对神的心会变得更刚硬,因此作者说:“若是离弃道理,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”,这“离弃道理”,就是离弃真理,就是弃绝神,弃绝救恩。这样的人“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”,也就是说,不能再有悔改得救的机会了,“因为他们把 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,明明地羞辱他”。这些人虽然知道主被钉十字架时为他们自己的罪,却还是像当年钉主十字架的人一样,再次弃绝了主,等于将主再钉十字架,明明地羞辱主。他们蒙受主这么多的恩典光照,却还是执意拒绝,就和亲手钉主十字架的人是一样的罪了。


作者又说:【就如一块田地,吃过屡次下的雨水,生长菜蔬,合乎耕种的人用,就从神得福;若长荆棘和蒺藜,必被废弃,近于咒诅,结局就是焚烧。】这比喻正是对应那些“蒙了光照,尝过天恩的滋味…”的人。作者在这里提到“生长蔬菜”与“长荆棘和蒺藜”的两等人,他们接受同样的“雨水”,却长不出同样果子,其根本原因,是由于埋藏在这心田里的种子不同。主耶稣曾说:【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?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?这样,凡好树都结好果子,唯独坏树结坏果子。】(太7:16-17)由此可见那些长荆棘和蒺藜的人,决不可能因受的“雨水”多就会“生长蔬菜”,虽然他们对许多道理已听得很多,甚至可以去对别人传讲,虽然按外表他们和那些“生长蔬菜”的人,同样是“吃过屡次下的雨水”的人,但他们根本是“坏树”的种类,结局就是“必被废弃”,这就是马太福音7:19所说的: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,就砍下来,丢在火里】。“近于咒诅”,是趋近于或近向于咒诅,这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是趋近于“咒诅”,走向灭亡的人。“结局就是焚烧”,就是永火的刑罚,何等的悲惨!可是今天在信徒中,也同样参杂着许多没有重生得救的人。因此这样的人,要快快觉醒接受这严历的警告,若是再忽视这警告,结局必将被废弃和焚烧。


作者在讲了这田地的比喻之后,他就对信徒说:【亲爱的弟兄们,我们虽是这样说,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,而且近乎得救。】这里“亲爱的弟兄们”,和“你们”,与前面严厉警告的“那些人”,和“他们”有别,虽然作者“这样”地把那些离弃道理之人的情形和结局告诉他们说,却“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”,“深信”,表示作者对收信人很强的信心。“行为”,指由真正的信心所产生出来的行为(雅2:17-18)。“这些”,指之前所说那等人的情形。作者向信徒说及那等人的情形,就是要警戒他们,使他们以那等人为鉴戒。这“近乎得救”,不是说他们不过是趋近于得救,而是已经得着神完全的救恩。这清楚的说明了这些是得救的真基督徒,与前者“近于咒诅”那些未得救的基督徒,是完全不同的。作者之所以做出如此的判断是:【因为神并非不公义,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,就是先前伺候圣徒,如今还是伺候。】这表示公义的神不会忘记他们凭爱心“所作的工”,“就是先前伺候圣徒,如今还是伺候”。在此“伺候圣徒”,是指供应在物质上有需要的圣徒,诸如赒济、接待等。“为祂名所显的爱心”,说明神看对祂子民的爱心行为,就如作在祂身上。【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,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,一直到底。】这“显出这样的殷勤”,意指要继续不断地显出,就是从事信心的工作和爱心的服事。“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,一直到底”,是指他们的盼望是借着不断显出信心和爱心的工作而得以满足,又借着长久忍耐并坚持到底来等候神应许的实现。【并且不懈怠,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。】“不懈怠”的意思是,不但要在属灵的德行上有已往已经显出来的“殷勤”,且不可因“殷勤”追求所得着的成就,而渐渐“懈怠”放松自己。“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”,那些凭信心和忍耐的人,就是指古时的属灵伟人,他们为神的应许,就存着信心和忍耐的态度,一直到底。为此,愿我们都要效法他们的榜样!阿们!


<神的应许和起誓>

读经【来6: 13-20】【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,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,就指着自己起誓,说……。】在希伯来书第六章的这段经文中,因之前作者要信徒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,在此他就举出那承受应许之人的代表,就是亚伯拉罕。作者为要使信徒“大得勉励”,他就讲到“两件不更改的事”,就是神的应许和起誓。作者说:【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,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,就指着自己起誓,说:’论福,我必赐大福给你;论子孙,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。‘】这里的经文是引自创世纪22:16-18,【耶和华说,你既行了这事,不留下你的儿子,就是你独生的儿子,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,论福,我必赐大福给你。论子孙,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,如同天上的星,海边的沙。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,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,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。】这是亚伯拉罕在献以撒之后,神向他起誓应许的事,这个应许也是关乎神的伟大救恩计划的应许。那么神为什么要指着自己起誓?“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”。神“起誓”,是为了确认祂的“应许”的可靠性,也是为了彰显祂信实的属性,神是不改变的。而亚伯拉罕面对神的应许与赐福,是什么态度呢?【这样,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,就得了所应许的。】亚伯拉罕“恒久忍耐”,这是他的信心,结果他“就得了所应许的”。亚伯拉罕得以撒乃是得着神应许完全应验的起点,亚伯拉罕要得像天上众星那样多的子孙,乃是从他所得着的以撒,即应许中第一个儿子生出来的。所以就当时神应许亚伯拉罕而论,亚伯拉罕既因信得着了应许中的第一个儿子以撒,也就因着他的信心,开始得着神全部的应许了。在作者写本书信时,亚伯拉罕不但已经有了许多属肉体的子孙,而且也已经有数不过来像天上的众星那样多的属灵子孙,就是那些照着亚伯拉罕信心的踪迹而行的信徒们(罗4:12)。所以亚伯拉罕确是已经“得了所应许的”。因此今天我们不但要确知,我们所信的神,是一位信实的神,祂应许了就成就,因祂的应许是“指着自己起誓”的。神赐下应许和各样的福气,但祂也要求祂的儿女凭信心和忍耐来承受。特别是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在人看来毫无希望的处境中,我们更需要凭信心和忍耐,来等候神的应许,要效仿亚伯拉罕,作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。


接著作者说:【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,并且以起誓为实据,了结各样的争论。照样,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,就起誓为证。】人因无力量守住自己所起的誓,就只有指着比自己大的神起誓,以取信于他人,来平息各样争论。但神既是绝对圣洁和信实,又“没有比自己更大”的神,就不用起誓,但“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,就起誓为证”。神这样的起誓,是完全出于祂对人无限的体恤和仁慈的心。神常常为人的缘故降卑自己,作了祂原本不必作的事,为要使人明白祂的旨意。“那承受应许的人”,不是单指亚伯拉罕,也包括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。神既然以起誓为证,向旧约的人显明祂的应许是不更改的,这样那些在新约下,照着亚伯拉罕“信之踪迹”而信靠基督的人,神的应许更加是确定不更改的。【借这两件不更改的事,神决不能说谎,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、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。】这“两件不更改的事”,就是神的应许和起誓。神的应许和祂的誓言是不会更改的,因为“神决不能说谎”。这不是说神有说谎的可能,乃是说既有了以上这两件不更改的事,就使我们这些常常说谎的人,可以确信神是不说谎的。这就让我们可以持续不断地借着神的应许和起誓,而“大得勉励”。我们就相信神在亚伯拉罕身上做成的事情,也必将成就在那些“逃往避难所”,即已经进入基督十架救恩的人,也是“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”。这里把我们基督徒得救的地位,和当尽的责任都讲出来了。从得救的地位上说,我们都是“逃往避难所”,而钉十字架的基督就是我们的避难所。从人的责任方面说,我们都是“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” 的人。神愿意我们这些已经进入基督救恩的人,也能够坚定地持守住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。而靠着主赐的力量坚守盼望的人,也必定能够与主一同进入永远的荣耀。


因此作者又说:【我们有这指望,如同灵魂的锚,又坚固、又牢靠,且通入幔内。】“这指望”,就是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”,也就是我们因信福音而有的属天盼望,这样的盼望是我们“灵魂的锚”,作者用“锚”来描述我们在神里面有确信的盼望。“锚”是船所有部件中很重要的器具,因为锚的功能是将船只定置。而福音的盼望如同信徒“灵魂的锚”,是“又坚固又牢靠”的,因为这“灵魂的锚”,是“通入幔内”,就是通入天上的至圣所。人本来不能通过这幔子进到神面前,但是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钉死的那一刻,圣所的幔子从上到下分为两半。通往至圣所的道路打通了,神与人的隔离挪去了,【耶稣又大声喊叫,气就断了。忽然殿里的幔子,从上到下裂为两半。】(太27:50-51)基督既为我们完成了救赎的工作,从死里复活,升入高天,坐在神的右边,进入天上的至圣所。我们这些在祂里面得着属天之盼望的人,所有的盼望也就像“灵魂的锚”一样,抛在天上的至圣所内,永远不移动,完全牢固了。【作先锋的耶稣,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,就为我们进入幔内。】耶稣基督是我们开天路的先锋,祂既已经为我们进入天上的至圣所,又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(10:20),就使一切跟随祂且以祂为先锋的人,都能坦然进入至圣所(10:19),在今世与祂保持亲密的属灵交通,在永世里与祂永远的同在。祂“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,就为我们进入幔内”,同样我们也能与祂一同“通入幔内”,这是神给我们的“指望”。之前作者原本已经要开始论及麦基洗德的事,但由于那些希伯来信徒在真道上不长进,使他觉得“难以解明”,就插入那些责备、警告、劝戒、勉励的话。在此作者又开始讲论麦基洗德的事。虽然这些事是难以解明的,但它们既在信徒对认识基督为我们天上大祭司的职任上,有重大的关系,作者也就不能不照圣经所启示的,尽可能向他们讲解了。由此可见神的仆人们,对于那些在真道上仍是幼稚的信徒,也当将圣经中比较难明白的真理,照着圣灵的指导,向他们讲解。因为凡是神所默示的话语,即全部圣经,都是信徒所应当明了的。而在此作者透过这里的经文,使我们认识神是信实的,祂不但应许,祂也起誓,祂如何让亚伯拉罕的指望没落空,祂也同样让我们的指望不会落空。今天我们既然有了神的应许,神甚至为这个应许还起了誓。为此,愿我们今天都要完全的信赖我们的神,并要以基督为我的指望,我们灵魂的锚就不是抛在这有限的时间里,而是抛在天上的永恒里,有一天,我们也必可以进到那里去!阿们!









Share by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