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士1: 1-36】【约书亚死后,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:‘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,与他们争战?’……。】从现在开始要分享《士师记》,本书并没有提到作者的名字,但根据撒母耳记上10:25,可以知道作者是撒母耳。本书名“士师”的意思是治理、拯救、和审判。在《士师记》里,神一共兴起了十三位士师来治理、拯救、和审判祂的子民以色列人。因以色列人在约书亚死后未将迦南七族灭尽,以致使他们随从外邦风俗,甚至敬拜他们的假神偶像。所以书中一再提到,他们“又行耶和华看为恶的事”,神就将他们交在外邦人手中,受到惩罚和痛苦。然而他们一悔改哀求耶和华,神就兴起士师来拯救他们,国中就太平一些年。因为百姓并没有真正悔改,所以士师死后,又会再次陷入失败,他们在这个恶性循环持续了有好几百年,在这个恶性循环中不断地走下坡路,这是以色列非常悲痛的历史。神引导以色列百姓进入应许之地,并且应许要将全地赐给他们作为产业,可是他们不仅没有得着该有的产业,反而落在他们仇敌的压制之下。这些仇敌有些就住在他们中间,另一些住在他们四周,神的应许在他们手中无从实现。根据《使徒行传》,使徒保罗曾提到士师时代约有四百五十年(徒13:20)。从以色列人士师时代的历史让我们看到神的公义,就是当以色列人犯罪““又行耶和华看为恶的事”必被刑罚。也让我们看到神的忍耐、宽容、恩慈和怜悯,就是以色列人若肯悔改,当他们向神呼求,神就垂听他们的祷告,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。更让我们认识以色列人妥协、不信、堕落、道德腐败的历史,我们就要谨慎,免得犯罪、跌倒(林前10:11-13)。在士师记第一章中首先说到:【约书亚死后,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:‘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,与他们争战?’耶和华说:‘犹大当先上去,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。‘】“约书亚死后”,这话表明《士师记》是继《约书亚记》之后。约书亚之死,划上一个时代的句点,从此展开另一个时代。“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:‘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,与他们争战?’”“求问”可能是由当时的大祭司,借决断胸牌上的乌陵和土明来求得神的旨意,也可能借由拈阄来决定。“耶和华说:’犹大当先上去,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‘”。“犹大”指犹大支派,他们分得产业之地是在迦南地南部;“上去”因迦南地南部多属山地,地势较高,故用“上去”。


【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:‘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,好与迦南人争战;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。’于是西缅与他同去。】“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:‘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,好与迦南人争战”,西缅支派的祖先“西缅”和犹大支派的祖先“犹大”,都是利亚所生(创29:33-35)。“西缅”是“犹大”的亲哥哥,关系比较亲密。“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。于是西缅与他同去”。“你拈阄所得之地”,事实上,西缅支派分得的地是在犹大支派的境内(书19:1-9)。【犹大就上去;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。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,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,与他争战,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。亚多尼比色逃跑;他们追赶,拿住他,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。亚多尼比色说:‘从前有七十个王,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,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。现在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。’于是他们将亚多尼·比色带到耶路撒冷,他就死在那里。】“犹大就上去。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,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”,“迦南人”居住在迦南地西部谷地和沿海一带;“比利洗人”居住在迦南地中部的一族,与迦南人相邻(创13:7);“比色”是在基色东北方某处。“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,与他争战,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”。“亚多尼比色”是比色城的王,当时曾称霸一方。“亚多尼比色逃跑,他们追赶,拿住他,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”,“砍断他手脚的大姆指”是羞辱对方,也使其失去作战能力。“亚多尼比色说:‘从前有七十个王,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,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”,“七十个王”这么多的王曾经败在他的手下,可见他曾盛极一时。“现在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”。这并不表示他诚实悔改,乃是按当时流传的因果报应思想为自己哀叹。“于是他们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,他就死在那里”。“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”,可能是为了向耶路撒冷的敌人示威。【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,将城攻取,用刀杀了城内的人,并且放火烧城。后来犹大人下去,与住山地、南地,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。】“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,将城攻取,用刀杀了城内的人,并且放火烧城”。因耶路撒冷当时属于便雅悯支派的辖境(书18:28),犹大支派一度攻陷该城,并杀了一些仍在城内顽抗的耶布斯人,并放火烧了城内部分房屋后撤离,其后耶布斯人卷土重返,结果便雅悯支派未能赶出所有的耶布斯人(书15:63)。“后来犹大人下去,与住山地、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”。“山地”指犹大山地(书11:21)。“南地”指犹大山地以南,直至与寻的旷野接壤的一片贫瘠干地;“高原”是指介于犹大山地和沿海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带。


【犹大人去攻击住希伯仑的迦南人,杀了示筛、亚希幔、挞买。希伯仑从前名叫基列亚巴。他们从那里去攻击底璧的居民;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。迦勒说:‘谁能攻打基列西弗,将城夺取,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。’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,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。押撒过门的时候,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。押撒一下驴,迦勒问她说:‘你要什么?’她说:‘求你赐福给我,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,求你也给我水泉。’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。】“犹大人去攻击住希伯仑的迦南人,杀了示筛、亚希幔、挞买”,“希伯仑”位于耶路撒冷西南方三十公里;“示筛、亚希幔、挞买”是亚衲族的三个族长(书15:14)。“希伯仑从前名叫基列亚巴”,“希伯仑”是最初出现于圣经中的名字(创13:18);“基列亚巴”在亚衲族始祖亚巴(书15:13)占据此城时所起的名字,迦勒取得后又改回叫希伯仑(书14:15)。“他们从那里去攻击底璧的居民。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”。“底璧”位于希伯仑西南方15公里,别是巴东北方约26公里;“基列西弗”是底璧的旧名(书15:15)。“迦勒说:’谁能攻打基列西弗,将城夺取,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”。迦勒以爱女悬赏勇士。“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,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”。“俄陀聂”是迦勒的侄儿,后来又带领以色列人脱离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田的暴政,成为以色列的第一位士师(3:8-11)。“押撒过门的时候,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”,“过门”指嫁到夫家。“押撒一下驴,迦勒问她说:‘你要什么?’”“押撒一下驴”,可能指押撒刚要与迎亲的丈夫起程,忽然又下了驴。所以迦勒看到“押撒一下驴”,就问她“你要什么?”“她说:‘求你赐福给我。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,求你也给我水泉”。“南地”指迦南地境内的南部地区,别是巴以南一片贫瘠干地。“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”,“上泉下泉”在底璧附近的一块田地,高处和低处都有水泉。这是在约书亚生前发生的(书15:13-19),但在这里特地重提,要让我们看见一边是押撒大胆地祈求父亲的赐福,一边是以色列人不敢去承受神已经应许的得胜。【摩西的内兄(或译:岳父)是基尼人,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,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,就住在民中。】“摩西的内兄是基尼人,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”,“基尼人”是米甸人中的一族,世代与以色列人友好。“棕树城”是指耶利哥城,因当时耶利哥城郊有一大片棕树林。“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,就住在民中”。“亚拉得”位于别是巴的东北面约三十公里(民21:1);“犹大旷野”位于约但河和死海之西,犹大山地和南地之东。“就住在民中”,“基尼人”与以色列人一同来到应许之地(民10:29-32),但并没有分得地业,而是在各支派的地业中住帐棚。


【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,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,将城尽行毁灭,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。犹大又取了迦萨和迦萨的四境,亚实基伦和亚实基伦的四境,以革伦和以革伦的四境。耶和华与犹大同在,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,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,因为他们有铁车。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,将希伯仑给了迦勒;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。】“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,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”,“洗法”位于别是巴东方约11公里,希伯仑南西南方约38公里。“将城尽行毁灭,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”,“何珥玛”是洗法的新名(书19:4)。“犹大又取了迦萨和迦萨的四境,亚实基伦和亚实基伦的四境”,“迦萨”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区之一,位于希伯仑西方约61公里。“亚实基伦”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区之一,位于迦萨北方约19公里。“以革伦和以革伦的四境”,“以革伦”非利士人的五大城区之一,位于基色西南方约11公里。“耶和华与犹大同在,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”,“山地”指犹大山地。“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,因为他们有铁车”,“平原”是指沿地中海一带非利士平地;“铁车”大概是木制的战车,只有车轴是用铁做成的。虽然迦南人有“铁车”,但既然“耶和华与犹大同在”,百姓就不必害怕“铁车”,只要凭信心顺服神的吩咐,照样能像约书亚一样【砍断他们马的蹄筋,用火焚烧他们的车辆】(书11:9)。然而犹大支派在信心的跟随上出现了破口,所以很快就看环境,而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。“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,将希伯仑给了迦勒;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”。这里再次提到八十五岁的迦勒赶出巨人“亚衲族的三个族长”,证明犹大支派的“不能”,其实是不顺服的借口。【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。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,直到今日。】犹大支派“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”,还有“他们有铁车”作为借口。耶路撒冷位于不能用铁车的山地,所以便雅悯支派“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”,干脆就不需要借口了。犹大支派还只是“不能赶出”,其他支派却成了“没有赶出”。


【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;耶和华与他们同在。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(那城起先名叫路斯)。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,就对他说:‘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,我们必恩待你。’那人将进城的路指示他们,他们就用刀击杀了城中的居民,但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。那人往赫人之地去,筑了一座城,起名叫路斯。那城到如今还叫这名。】“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,耶和华与他们同在”。“约瑟家”是指以法连支派和玛拿西支派,而玛拿西半个支派已经在约但河东岸分得产业之地,剩下的半个支派是指河西以法莲支派。“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(那城起先名叫路斯)。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,就对他说:‘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,我们必恩待你’”。“进城的路”可能指从城外引水入城的暗道,这是当时迦南城市的重要军事秘密。“那人将进城的路指示他们,他们就用刀击杀了城中的居民,但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”。“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”,耶利哥城的喇合得赦免,是因为她凭信心投靠神(书2:9-13),而这个伯特利人被放走,却只是提供一点情报。既然“耶和华与他们同在”,有没有这点情报都不重要,但以法莲支派却为了一点点貌似合理的好处就放弃原则,最后的破口越来越大。“那人往赫人之地去,筑了一座城,起名叫路斯。那城到如今还叫这名”。“赫人之地”可能指迦南地北方的叙利亚,也可能在迦南境内的某地。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表面上赶出了路斯城的迦南人,而新的路斯城却建起来了,并且“到如今还叫这名”,继续用他们的败坏来影响神的百姓。因此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在外表上是得胜了,实际上还是失败了。【玛拿西没有赶出伯·善和属伯善乡村的居民,他纳和属他纳乡村的居民,多珥和属多珥乡村的居民,以伯莲和属以伯莲乡村的居民,米吉多和属米吉多乡村的居民;迦南人却执意住在那些地方。及至以色列强盛了,就使迦南人做苦工,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。以法莲没有赶出住基色的迦南人。于是迦南人仍住在基色,在以法莲中间。西布伦没有赶出基伦的居民和拿哈拉的居民。于是迦南人仍住在西布伦中间,成了服苦的人。】“玛拿西没有赶出伯善和属伯善乡村的居民,他纳和属他纳乡村的居民”,“伯善”位于耶斯列东南方约17公里。“他纳”位于米吉多东南方约8公里。“多珥和属多珥乡村的居民,以伯莲和属以伯莲乡村的居民”,“多珥”位于米吉多西方约25公里。“以伯莲”位于伯善西南西约21公里。“米吉多和属米吉多厢镇的居民;这些迦南人执意住在那地”,“米吉多”位于他纳西北方约8公里。“及至以色列强盛了,就使迦南人作苦工,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”,“作苦工”即强迫服劳役。“以法莲没有赶出住基色的迦南人。于是迦南人仍住在基色,在以法莲中间”,“基色”位于耶路撒冷西北西方约31公里。“西布伦没有赶出基伦的居民和拿哈拉的居民”,“基伦”大概与加他(书19:15)是同一地。“拿哈拉”位于约念北方约16公里。“于是迦南人仍住在西布伦中间,成了服苦的人”。玛拿西和西布伦支派没有赶出迦南人,起初是因为缺乏信心,后来却是贪图眼前的好处,利用迦南人做苦工。结果却把他们引去拜偶像,以致国破家亡,


【亚设没有赶出亚柯和西顿的居民,亚黑拉和亚革悉的居民,黑巴、亚弗革与利合的居民。于是,亚设因为没有赶出那地的迦南人,就住在他们中间。拿弗他利没有赶出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,于是拿弗他利就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;然而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成了服苦的人。】“亚设没有赶出亚柯和西顿的居民,亚黑拉和亚革悉的居民,黑巴、亚弗革与利合的居民”。“亚柯”位于多珥北方约39公里。“西顿”位于推罗北方约34公里的地中海港口;“亚黑拉”位于推罗北方约8公里。“亚革悉”位于亚柯北方约13公里。“黑巴”位于推罗北方数公里的海边。“亚弗革”位于亚柯东南南方约8公里。“利合”位于亚柯东南方约7公里。“于是,亚设因为没有赶出那地的迦南人,就住在他们中间”,“住在他们中间”,是指那地的迦南人居于支配地位。“拿弗他利没有赶出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”,“伯示麦”位于夏琐西方约20公里。“伯亚纳”位于夏琐西南方约23公里。“于是拿弗他利就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”,是指那地的迦南人居于支配的地位。“然而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,成了服苦的人”。拿弗他利支派也同样贪图眼前的好处,利用迦南人做苦工。本章重复了七次没有赶出,让我们看到缺乏信心的结果,以色列人就是连追求应许之地的意愿都减少了。【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,不容他们下到平原;亚摩利人却执意住在希烈山和亚雅仑并沙宾。然而约瑟家胜了他们,使他们成了服苦的人。亚摩利人的境界,是从亚克拉滨坡,从西拉而上。】“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,不容他们下到平原”,是指到了但支派,连“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”都不行了,沦落到被迦南人“强逼”的地步。“亚摩利人却执意住在希烈山和亚雅伦并沙宾”,“希烈山”位于耶路撒冷西方约24公里。“亚雅伦”位于基遍西方约15公里。“沙宾”位于伯特利西南方约24公里。“然而约瑟家胜了他们,使他们成了服苦的人”。表面上,百姓大体上是得胜的,还能驱使迦南人做苦工,但实际上,他们却是完全失败的,陷入了仇敌的包围之中。“亚摩利人的境界,是从亚克拉滨坡,从西拉而上”,“亚克拉滨坡,位于别是巴东南方约47公里;“西拉”是死海东南通往亚拉伯的一个关口。以色列百姓既有神得胜的应许,又有神的同在,却因为他们没有专心跟随神、顺服神、倚靠神,所以不能彻底的得胜。这实在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大的警告。为此,愿我们今天都要照着神的旨意生活,我们要专心跟随神、顺服神、倚靠神,这样我们就能彻底的得胜!阿们!


<各支派在迦南地的争战>

读经【士1: 1-36】【约书亚死后,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:'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,与他们争战?'耶和华说:'犹大当先上去,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'……。】在士师记第一章中记载了,以色列各支派在迦南地的争战,最后他们在应许之地没有把迦南人完全赶出,而这些迦南人就成了他们后来的祸患。这就是为什么神吩咐以色列人要将迦南人完全赶出去的原因。本章首先说到:【约书亚死后,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:‘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,与他们争战?’耶和华说:‘犹大当先上去,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。‘】士师记则以“约书亚死后”开始,之后神就兴起了士师,也被称为“士师时代”。因为在迦南地还有许多未得之地,所以在“约书亚死后”,以色列人要继续去争战,于是“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:‘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,与他们争战?‘”然而以色列人这样“求问耶和华说:‘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,与他们争战?’”而不是求问神:“我们应该首先去攻取哪个未得之地?”在摩西和约书亚的时代,以色列人每一次争战都是全体出动,因为他们是合一的【耶和华军队】(书5:14)。即使现在各个支派分了地,也可以继续合一争战。但百姓却从此只看见自己的支派,很快变成只看见自己的家族。这样他们不但失去了合一的见证,也妨碍了他们赶出所有迦南人、承受全部的应许。百姓既然放弃了合一的原则,神也不勉强他们,就允许“犹大当先上去”,而且神还是满有怜悯和恩典,继续宣告“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”。【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:‘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,好与迦南人争战;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。’于是西缅与他同去。】“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:‘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,好与迦南人争战;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‘”。神已经应许犹大:“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”,而犹大却还要寻求西缅支派的帮助。这并不是合一的见证,而是信心的软弱,不敢全然信靠神的应许。“西缅”是“犹大”的亲哥哥,关系比较亲密,“于是西缅与他同去”。犹大、西缅、便雅悯和但支派的地都在迦南地的南方,彼此相邻。如果他们都能不分亲疏、合一争战,便雅悯支派不至于赶不出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(21节),但支派也不至于被亚摩利人强逼住在山地(34节)。


【犹大就上去;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。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,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,与他争战,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。亚多尼比色逃跑;他们追赶,拿住他,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。亚多尼比色说:‘从前有七十个王,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,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。现在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。’于是他们将亚多尼·比色带到耶路撒冷,他就死在那里。】“犹大就上去;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。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,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·比色,与他争战,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。亚多尼比色逃跑;他们追赶,拿住他,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”。对战俘施行“砍断他手脚的大姆指”是酷刑和羞辱,这都是当时外邦人的做法。从前约书亚并没有效法外邦人,而是照着神的命令“将他们灭绝”(申7:24)。但犹大支派却没有完全顺服神的命令,不是消灭仇敌,而是照外邦人的方法来虐俘壮胆,这实际上是信心软弱的表现。“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”,可能是为了向耶路撒冷的敌人示威。而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取得有限的成功,只破坏了城邑。【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,将城攻取,用刀杀了城内的人,并且放火烧城。后来犹大人下去,与住山地、南地,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。】“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,将城攻取,用刀杀了城内的人,并且放火烧城”。耶路撒冷在犹大与便雅悯支派的边界上,属于便雅悯支派(书18:28)。犹大攻打耶路撒冷,可能只是部分被攻取,也可能因为不是自己的产业,占领后又放弃了(21节)。“后来犹大人下去,与住山地、南地,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”。“山地”是指耶路撒冷南方的犹大山地。“南地”是指犹大山地南边的干旱旷野。“高原”特指犹大山地和西边沿海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带“示非拉”,是后来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长期争战的地方。


【犹大人去攻击住希伯仑的迦南人,杀了示筛、亚希幔、挞买。希伯仑从前名叫基列亚巴。他们从那里去攻击底璧的居民;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。迦勒说:‘谁能攻打基列西弗,将城夺取,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。’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,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。押撒过门的时候,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。押撒一下驴,迦勒问她说:‘你要什么?’她说:‘求你赐福给我,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,求你也给我水泉。’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。】“犹大人去攻击住希伯仑的迦南人,杀了示筛、亚希幔、挞买。希伯仑从前名叫基列亚巴”。这里说到犹大人所攻取的城市,其中有希伯伦。这是神对忠心的迦勒的应许,将那地赐给他。“迦勒说:‘谁能攻打基列西弗,将城夺取,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。’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,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”。“俄陀聂”是迦勒的侄子,在约书亚之后成为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士师(3:7-11)。“押撒过门的时候,劝丈夫向他父亲求一块田。押撒一下驴,迦勒问她说:‘你要什么?’”“押撒一下驴”,可能指押撒刚要与迎亲的丈夫起程,忽然又下了驴。所以迦勒看到“押撒一下驴”,就问她“你要什么?”“她说:‘求你赐福给我,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,求你也给我水泉’”。“南地”指迦南地境内的南部地区,别是巴以南一片贫瘠干旱地带。“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”。押撒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。这里记载的事是约书亚生前发生的(书15:13-19),现在特地重提,为要让以色列人看见一边是押撒大胆地祈求父亲的赐福,一边是以色列人不敢去承受神已经应许的得胜,哪一个更有智慧呢?


【摩西的内兄(或译:岳父)是基尼人,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,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,就住在民中。】“基尼人”是摩西岳父的后代,他们与以色列人一同来到应许之地(民10:29-32),但并没有分得地业,而是在各支派的地业中住帐棚。基尼人的后代利甲族谨守祖训,世世代代住帐棚、不喝酒(代上2:55),所以神称赞他们说:【利甲的儿子约拿达必永不缺人侍立在我面前。】(耶三十五19)圣经在这里特地提到基尼人,为要让百姓看到一边是谨守祖训的基尼人,一边是不肯完全顺服的以色列人,哪一个更蒙神悦纳呢?【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,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,将城尽行毁灭,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。犹大又取了迦萨和迦萨的四境,亚实基伦和亚实基伦的四境,以革伦和以革伦的四境。耶和华与犹大同在,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,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,因为他们有铁车。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,将希伯仑给了迦勒;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。】“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,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,将城尽行毁灭,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”。犹大因有耶和华同在,就赶出山地居民,又取了迦萨、亚实基伦、以革伦等地。可是他们“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,因为他们有铁车”。“铁车”可能指车身加铁巩固的战车,车轴与车轮可能用铁包边,上面可能还安装了钉子或箭头,用于加重和冲锋,在平原作战很有优势。虽然迦南人有“铁车”,但既然“耶和华与犹大同在”,百姓就不必害怕“铁车”,只要凭信心顺服神的吩咐,照样能像约书亚一样【砍断他们马的蹄筋,用火焚烧他们的车辆。】(书11:9)然而因犹大支派在信心的跟随上出现了破口,所以很快就看环境,把敌人的“铁车”当作对神的命令打折扣的借口。“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,将希伯仑给了迦勒;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”。这里再次提到八十五岁的迦勒赶出巨人“亚衲族的三个族长”,证明犹大支派的“不能”其实是不顺服的借口。


【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。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,直到今日。】“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”。耶路撒冷城属于便雅悯支派(书18:28),在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的边界上,分为上城和下城。犹大人暂时攻取了西南部的下城,便雅悯人却未能攻下东北部的上城。“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,直到今日”。因便雅悯人不能把耶布斯人赶出去,耶布斯人就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。便雅悯支派允许耶布斯人与他们同住,给其他支派作了一个很坏的榜样。而便雅悯支派一旦开始与迦南人同住,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妥协和掺杂,这样耶布斯人便成了便雅悯人的罗网。今天我们在属灵的争战中,对罪恶、破口的任何包容,最终都会带来大溃败,因为我们的仇敌是无孔不入的撒但。【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;耶和华与他们同在。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(那城起先名叫路斯)。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,就对他说:‘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,我们必恩待你。’那人将进城的路指示他们,他们就用刀击杀了城中的居民,但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。那人往赫人之地去,筑了一座城,起名叫路斯。那城到如今还叫这名。】“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;耶和华与他们同在”。“约瑟家”是指以法连支派和玛拿西个支派。“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(那城起先名叫路斯)。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,就对他说:‘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,我们必恩待你’”。“进城的路”可能指从城外引水入城的暗道,这是当时迦南城市的重要军事秘密。既然“耶和华与他们同在”,有没有这点情报都不重要,但以法莲支派却为了一点点貌似合理的好处就放弃原则,最后的破口越来越大。“那人往赫人之地去,筑了一座城,起名叫路斯。那城到如今还叫这名”。“赫人之地”可能指迦南地北方的叙利亚,也可能在迦南境内的某地。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表面上赶出了路斯城的迦南人,而新的路斯城却建起来了,并且“到如今还叫这名”,继续用他们的败坏来影响神的百姓。因此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在外表上是得胜了,实际上还是失败了。


【玛拿西没有赶出伯·善和属伯善乡村的居民,他纳和属他纳乡村的居民,多珥和属多珥乡村的居民,以伯莲和属以伯莲乡村的居民,米吉多和属米吉多乡村的居民;迦南人却执意住在那些地方。及至以色列强盛了,就使迦南人做苦工,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。以法莲没有赶出住基色的迦南人。于是迦南人仍住在基色,在以法莲中间。西布伦没有赶出基伦的居民和拿哈拉的居民。于是迦南人仍住在西布伦中间,成了服苦的人。】“玛拿西没有赶出伯·善和属伯·善乡村的居民,他纳和属他纳乡村的居民,多珥和属多珥乡村的居民,以伯莲和属以伯莲乡村的居民,米吉多和属米吉多乡村的居民”。约瑟家虽攻打了伯特利,但玛拿西没有赶出迦南人。而且“迦南人却执意住在那些地方。“及至以色列强盛了,就使迦南人做苦工,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”。这是因为他们贪图眼前的好处,利用迦南人做苦工。“以法莲没有赶出住基色的迦南人。于是迦南人仍住在基色,在以法莲中间。西布伦没有赶出基伦的居民和拿哈拉的居民。于是迦南人仍住在西布伦中间,成了服苦的人”。玛拿西和西布伦支派没有赶出迦南人,起初是因为缺乏信心,后来却是贪图眼前的好处,利用迦南人做苦工。结果却把他们引去拜偶像,以致国破家亡。【亚设没有赶出亚柯和西顿的居民,亚黑拉和亚革悉的居民,黑巴、亚弗革与利合的居民。于是,亚设因为没有赶出那地的迦南人,就住在他们中间。拿弗他利没有赶出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,于是拿弗他利就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;然而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成了服苦的人。】“亚设没有赶出亚柯和西顿的居民,亚黑拉和亚革悉的居民,黑巴、亚弗革与利合的居民。于是,亚设因为没有赶出那地的迦南人,就住在他们中间”。“住在他们中间”,是指那地的迦南人居于支配地位。“拿弗他利没有赶出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,于是拿弗他利就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;然而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成了服苦的人”。拿弗他利支派也同样贪图眼前的好处,利用迦南人做苦工。以色列人的信心一旦出现了破口,属灵的光景就会每况愈下。一开始他们与迦南人的一点妥协,很快就变成迦南人住在以色列人中间,接着就成了以色列人住在迦南人中间(32-33节)。


【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,不容他们下到平原;亚摩利人却执意住在希烈山和亚雅仑并沙宾。然而约瑟家胜了他们,使他们成了服苦的人。亚摩利人的境界,是从亚克拉滨坡,从西拉而上。】“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,不容他们下到平原;亚摩利人却执意住在希烈山和亚雅仑并沙宾。然而约瑟家胜了他们,使他们成了服苦的人”。以法莲没有赶出另一些迦南人,其他支派如西布伦、亚设、拿弗他利、但等都未能赶出所有的迦南人,而现在“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,不容他们下到平原”。这说明他们的情形是每况愈下。以色列人容让仇敌与他们混住在一起,未将迦南人除尽,是因为他们有所得着便自满自足,还有胆怯和贪心。因以色列人没有按照神所吩咐的去灭尽所有的迦南人,容留罪恶,后患无穷。“亚克拉滨坡”,本来是犹大支派的南界(书15:3),但这里却强调这是“亚摩利人的境界”,而不说是“以色列人的境界”,表明实际上是以色列人被“亚摩利人的境界”包围着。这也正是百姓当时的光景:表面上,百姓大体上是得胜的,还能驱使迦南人做苦工。但实际上,他们却是完全失败的,陷入了仇敌的包围之中。以色列百姓既有神得胜的应许,又有神的同在,却没有专心跟随神、顺服神、倚靠神,所以不能彻底得胜。不彻底的得胜并不比失败好,因为外表的得胜使百姓自以为义,更加不容易悔改,最后他们就随从迦南人去拜偶,得罪神,导致国破家亡。同样如果我们对待肉体、世界和罪的态度也存着妥协、包容的态度,最初只是没有完全赶出罪,然后罪就会住在我们里面,接着就变成我们住在罪里面,最后的结局必然是罪来“强逼”我们,把我们从神所应许的福气中赶走。为此,愿我们今天在读士师记的时候,都要从中受警戒,蒙光照。我们就要将生命中的罪彻底除掉,并要完全信靠神,遵照神的话去行!阿们!